爷爷圆的家庭离子亡,又是孤身一人,住在暗狭窄的瓦房。 继而遇见樊成云,收下宁雪絮,住进了樊林。 最后,爷爷悄悄收养了钟应。 他是宁家远房亲戚的孩子。 一场灾难,钟家只剩下了钟应这个托管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。 爷爷并未在信中说,他原本的名字。 但是,爷爷说:当我见到你的姓氏是钟,我便知道了这是冥冥之中的命运。 小应,我将你取名为钟应,是终于回应了故人们呼声、终于奏响的五音十二律应钟。 人世纷,勿失勿忘,若我走了,他们便只有你了。 钟应回忆起爷爷的语气,终是泪如雨下。 他知道他们是谁,也知道他们早已经死去。 可是,在这纷繁杂的万千世界,始终有人惦记着他们的魂魄是否安宁,惦记着他们的乐器能否归乡。 钟应懂得爷爷的一切固执。 他不仅将宁明志的过错,当成了宁家的罪孽,想要努力去弥补。 更是将遗音雅社的故人,当做了至亲挚友,要活着为他们完成无法实现的遗愿。 钟应不可能责怪爷爷将如此重任,托给了当年年仅八岁的他。 因为他记得自己谱写《华歌》的初衷,为的正是这片土地之上,这片天空之下,经久不息的亡魂。 那是他从小在汉乐府诗篇读到的不屈,更是爷爷一点一点讲述的遗音雅社。 宽阔广博的华夏大地,诞生过无数有名无名的英雄。 他们以刀剑卫山河,以鲜血铸长城。 哪怕膝盖弯折倒下,至死都立着铮铮脊梁。 八岁谱曲,九岁登台,钟应弹奏的是爷爷转述的永不屈服。 如今十年过去,钟应再弹,仍是同样的坚毅,却带着更深沉的歌咏。 钟应收起厚厚一叠信件,擦干了眼泪。 他能为爷爷做的,就是让遗音雅社的曲谱重现于世,告逝去多年的故人。 一场重奏遗音雅社谱写的《千年乐府》的音乐会,并未公开售票宣传,依然在网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。 因为这场音乐会,将在清泠湖学院举办,由诸多民乐、西洋乐音乐大家演奏,同时邀请了无数名声在外的音乐家聆听。 年轻的学生们充好奇,经常在紧闭的礼堂外徘徊。 那些悄悄录下来的视频、悄悄拍下来的照片,不断的传在网上,勾起了更多人的好奇与震惊。 他们没有听过劣质手机收音之后,还能如此震撼的乐曲。 他们没有见过十弦的古琴与十三弦的筑琴,更不用说那一套摆放在舞台上,泽厚重的编钟。 于是,一场尚未举办的音乐会,因为他们独特的乐器引发了轩然大波。 清泠湖博物馆最新举办的遗音雅社专题,成为了不少人喟叹这场音乐会的源头。 一间收藏着唐代乐器、研究汉乐府的乐社。 四位面对侵略者不肯屈服,义演募捐还遭到背叛的音乐家。 一段传奇的经历,五件历经艰难终于归国的失古乐器,足够网络上善良的陌生人,眼眶通红,热泪盈眶。 无数人只知道文物归国,却不知道这文物失背后的辛酸与寻回它们的不易。 现在,他们知道了。 知道了历史尘埃掩盖背后,一群品格高洁的音乐家,一群坚定执着的寻找者,还有无卑鄙的侵略者与汉。 也知道了,这场音乐会将由《挽柩歌》作为开场。 议论的人不计其数,但为这首送葬曲解释的人也数不胜数。 一曲《挽柩歌》,追思的是抗战牺牲的保卫者、遗音雅社逝去的故人,还有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盘旋不去的灵魂。 外界纷纷扰扰,夸赞质疑,并不会影响音乐家们登台的步伐。 当清泠湖学院礼堂灯光黯淡,樊成云就坐在观众席,远远眺望着自己看着长大的徒弟。 年轻人的冲动稚,隐藏在温柔俊朗的外貌之下。 不像他,这么大的时候,大约腹仇恨、怨天怨地,还不会好好弹琴。 樊成云这样想着,视线落在了旁边的空座。 那儿端正摆放着一张彩遗像,林望归温柔平静的眉眼,微微笑着凝视着舞台。 樊成云看他这样,不想起他和林望归说的第一句话 你们姓宁的没一个好东西! 他心狭隘,将宁明志的过错迁怒到林望归身上。 然而,林望归并不认识他,只是一笑。 这人就像樊成云记得的脾气,总是以德报怨,以笑意对待惨淡的命运。 好像永远不会难过,永远不会弯曲脊梁。 唯一吓到了樊成云的那天,是林望归失声痛哭。 他从未见过这个男人,哭得如此脆弱伤,眼泪胡的淌,低声哀嚎道:念琴不在了。 念琴是谁?樊成云知道他子和他离婚,以为他在为了子离家伤心。 却没想到,林望归痛彻心扉的回答道:我的女儿,林念琴。 那时候,悲伤过度的林望归,似乎没有了平时面具一般的冷静克制。 即使身边的樊成云一直恨他。 林望归也不管身边的人是谁,失魂落魄的道:念琴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,她是我的希望。 樊成云应该放声大笑,认定这是宁家人的报应。 可是,他见林望归如此痛苦,不咸不淡的安了一句,你还会有孩子的,节哀顺变。 不,你不懂。 林望归的声音低哑,抓住樊成云的手臂,仿佛在控诉天道不公,她能替沈先生拿回筑琴,她本该可以的。 从那一天起,樊成云了解了一个执着的疯子。 他从小培养女儿林念琴,为了寻找筑琴而生。 因为,他认为只要给宁明志弹琴,就能拿回筑琴,只为了、只为了把琴还给沈先生! 樊成云被这样的事实,震得脑袋昏聩。 他是沈聆的子孙,曾祖母去世之前,时常叨念,沈家的十弦琴、沈家的筑琴,还有遗音雅社故人们的乐器,他也不以为意。 然而,一个宁家的后人,悄悄藏了这样可怕的愿望,还放弃了宁这个能够获得载宁闻志庇佑的姓氏。 只为了找回那些乐器。 林望归的偏执,林望归的疯狂,还有他的温柔冷静,通通隐忍蛰伏在那副病弱的躯壳之中。 樊成云清楚林望归会做什么,所以,他不希望任何孩子变成林望归计划那样。 去讨好一个汉,去讨好一个偷盗者,只为了那些乐器。 于是,他阻止林望归培养宁雪絮,他阻止林望归去收别的徒弟。 过了几年,林望归像是真的懂得了自己的疯狂,不再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樊成云却到他死了才知道,这人还悄悄收养了钟应! 舞台下的樊成云勾起嘴角。 他高兴钟应没有变成林望归期望的那样,又高兴钟应依然成长为了林望归的期望。 曾经小小的孩子,一眨眼,就成为了长身玉立的青年。 他穿着月白长衫,不像林望归、不像樊成云,优雅从容的坐于十弦琴前,勾起清泠的冰弦,竟有几分像黑白照片上的人。 编钟轻响,一首《挽柩歌》,揭开了汉唐盛世的帷幕。 古琴、琵琶、二胡、编钟,在大提琴、定音鼓、小提琴的协奏之下,奏响的是这片大地骨血昭昭的低浅唱。 有人起歌,有人能和。 那一声声旋律回于礼堂,传入听众耳畔,尽是千年不变的乐府,与承载相同恨别离的乐曲。 他们颤动的丝弦,是汉朝幽魂,是唐代遗音,更是民国盘旋至今的哀思。 悲伤,又充希望。 如血一般点点浸染脚下土壤,让音律伴随着中华从衰落到盛世,从腐朽到光明。 樊成云听到了乌鸦低诉,见到了木兰从军,眺望着山林猛虎雀鸟,伸手就能接住滴落的朝。 那些古时候传下来的弦音,却像是一条大河波浪宽,又像是五星红旗风飘扬,只要有人弹拨起最初的音符,就会有千千万万的陌生人,练的奏响后续的声音,重新唤醒历史长河之中遗落的辉光。 最终,辉光汇聚成一颗星辰,遥遥悬于夜空,亮如景星,照耀整个中华大地。 你听到了吗?望归。 樊成云热泪盈眶,不询问身旁的挚友,这就是你一直盼望归来的声音。 作者有话要说: 本文完结,没有番外,因为它很完整,直至结束都保持着我最初构思的模样。 故事从遗音雅社乐器的失开始,到遗音雅社乐器的重聚结束;从沈聆的知音开始,到沈聆的知音结束;从苦苦寻觅数十年的宁学文开始,到实现遗愿听见遗音的林望归结束;从钟应的演奏开始,到钟应的演奏结束。 它是我有史以来写过最意的故事,所以非常谢大家,谢谢你们喜这个我喜的故事。 能有你们听到它微弱的声音,是我的荣幸。DXSZxeDU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