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然有天,他喝得酊酩大醉, 听着舞台上那些哀怨小气的弦乐, 顿时悲痛郁结, 疯了一样爬上了舞台。 演奏者一脸错愕,观众们发出惊呼。 唯独醉酒的宁明志,瞪大眼睛,凶神恶煞的用语怒斥她。 你本不会这琴,你本不懂乐曲! 他夺过对方的乐器,径直摆放在身前,勾挑抹轮着十三琴弦。 本不管这是本的筝,而不是遗音雅社的琴。 宁明志神凝重,奏响哀伤心境。 曾经沈聆为了他的情不足而忧伤苦恼,此时他却在浑浑噩噩的酒后,受到了痛彻心扉的凄苦别离。 情寄于弦,音替他泣。 本就哀婉的筝弦,响彻了不成模样的《猗兰》,依然震撼了狭窄暗的剧院。 宁明志记不得自己到底弹奏了多久。 他只记得自己一双手指循着沈聆的悉心教导,终于圆宣出了《猗兰》该有的哀怨凄苦。 却没能等到沈聆的一声夸赞。 只等到了一句恭敬惊讶的问询 先生,您是哪位大师的弟子? 这样一句问话,开启了载宁闻志的时代。 对方的身份不凡,还背靠着说出姓名就能震地三尺的门阀,瞬间为郁郁寡的宁明志打通了一条光明坦途。 他只要用十三弦筝奏响十三弦筑的乐曲,就能得到称赞。 他只要用三味线的拨子,替代十三弦筑的竹尺,就能震惊本乐界。 本就是从中国传去的乐器,历经千百年,又在宁明志的手上重奏了中国汉唐的遗风。 汉乐府的谱曲声凄凉,浩然巍峨,又在本筝、三味线的弦上,透着与众不同的内敛冷清。 有人闻之落泪,有人闻之怅惘,疯了一般询问:它叫什么名字? 面对无数人的追捧赞叹,宁明志平静的说道:这首曲子,名为《黄泉》。出自《古事记》。 黄泉相隔,不改其志。 生者怀笃,逝者长息。 一曲《黄泉》,从本十三弦筝,奏响三味线,又经尺八、太鼓合奏,终是从遗音雅社的《汉乐府》,变为了载宁学派的《古事记》。 宁明志作为载宁闻志,奏响失传古音。 犹如千百年前,本僧侣东渡而归,仿造着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,创作了第一本史集,献与天皇一般,成为了开天辟地的载宁大师。 可现在,载宁大师的双腿不能动了,手臂不能动了。 他受到天旋地转,受到躯壳摔上病,只能转动着眼睛,着眼泪,在医生们的拼命抢救之下,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你骗我。 他才是真正懂得沈聆的人。 他实现了沈聆没能实现的愿望,寻回了失传千年的旷世遗音,完成了在东海对面的国度,绝对无法完成的伟大事业! 宁明志在载宁闻志的名声背后,是他和沈聆两个人的身影。 如今本的文化艺术席卷全球,他载宁闻志在做的事情,就是沈聆期望渴求的未来! 抢救室的大门紧闭,复又打开。 载宁大师躺在病上,带着输氧管,脸苍白如死。 师父到底怎么了!徒弟们的声音焦躁。 医生的声音沉稳,我们需要家属在场,虽然您是大师的弟子,但是,我们想请静子女士单独说话。 宁明志眼前一片灰白,他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,但他神志清醒,身躯沉重,不得动弹分毫。 呼还在、心跳还在。 可他的手指没法弯曲,脖子无法转动,任由自己被推进了病房。 直到静子赶来医院,他才躺在上,睁着眼睛,听到医生说道: 静子女士,载宁大师应当是瘫痪了。 一阵低呼轻响,所有难以置信的视线都集中在了宁明志身上。 宁明志瞪大眼睛,想大声疾呼,大声驳斥。 他怎么可能瘫痪?! 扶他起来! 然而,他的声音堵在咽喉,只能觉到一阵窒息。 整个鼻腔灌进来的氧气变得刺又辛辣,痛得他眼前一黑,昏死过去! 载宁宅邸变得十分安静。 因为宁明志被送去了急诊,徒弟们都慌的跟去了医院。 就只剩下安安静静的仆从,一如既往的听着悠闲惬意的钢琴乐曲。 我以前很讨厌弹琴。 厉劲秋在黑白琴键上,快乐的随演奏。 但是现在,你让我弹上一天一夜的钢琴都行。而且,还好听。 他对自己糟糕琴技耿耿于怀,但是一首恣意狂妄的《伪君子》和一首恢弘简约的《景星》之后,厉劲秋对自己的钢琴信心倍增。 钟应坐在旁边,微笑看着他十指翻飞,耳边都是这位大作曲家的愉快心声。 主要是你心情好,弹什么都好听。 说着,钟应也伸出手,追着厉劲秋的旋律,来了一场黑白琴键上的追逐游戏。 宽敞的八十八键钢琴,承载了两个人心灵相通的音符。 只要宁明志不在,只要宁明志遭难,他们就能心情愉快的四手联弹,一同回味那首直抒臆,痛斥小人的《伪君子》。 三天过去,钟应的生活安宁平和。 他长久没有见到远山来问候,就拿起了筑琴,认真拆弦。 厉劲秋见过许多乐器保养的过程,但他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钟应专注对待一张古老的筑琴。 千年的时光,化作了一层层纹路,藏在了暗红木漆之下。 筑琴不像十弦雅韵,浑身遍布着蛇鳞纹和梅花纹,倒像是不断的翻新刷漆,保护着脆弱的琴身不受侵蚀。 钟应还没将一张筑琴,完整的查看一番,就听到了轻柔的脚步,从院外而来。 他转头看去,发现一位陌生的女,穿着和服前来,眉目恭敬。 静子女士请您去和室。 她似乎是静子女士的亲信,来载宁宅院没多久,她为您准备好了投影仪。 宁明志不过去了医院几天,载宁宅邸就静悄悄的发生了改变。 钟应重新走进的和室,仍是那些人,仍是那些景。 然而,和室的主人却不一样了。 宁明志目光呆滞的依靠在轮椅里,整个人无法维持体面的坐立,变得面容猥琐,虚弱不堪。 再不像之前一样,理直气壮。 他怎么了?钟应好奇出声。 可惜,宁明志没法给他半点回应,只能费劲的转动眼睛,表明自己神志清醒。 父亲在医院抢救之后,醒来就变成了这样。 静子的声音依然温柔,耐心解释道,医生说他没有办法再自由活动了。 硬朗健康的老人,在大悲大恸之后突发晕倒,再醒过来已经不能动弹。 脑淤血、中风、高血,都是宁明志高龄伴随的病症,冲刷着控制躯壳的大脑。 钟应闻言,勾起嘲讽笑意。 他视线落在宁明志丑陋脸颊,发现这人看起来时无多,又偏偏瞪大一双眼睛,固执地想要说话。 可惜,只能发出低沉痛苦的呼喝。 父亲,您不要着急。静子的态度恭敬,温和说道,我知道您想看沈先生的遗书。 骤然,咿咿啊啊的呼声,停了下来。 那双眼睛泛着光,透出宁明志惯常的急切。 父亲昏之前,一直念叨着的事情,我听远山和致心说过了。 载宁静子已经有了载宁当家人的做派。 她视线一转,就能见到和室之外的亲信,捧出了悉的木制托盘。 见到手机,厉劲秋顿时活了过来。 他急切拿回三个手机,神庆幸的出声,终于把我手机还给我了。嗯?居然还有电。 作曲家眉头紧皱,一一检查自己手机里的信息。 还顺便将钟应的手机递了过去。 钟应拿回手机,并不急着开机翻看消息,反而问道:你怎么这么多手机? 多吗?厉劲秋一脸理所当然,亲人朋友用这支,工作联系用这支,玩游戏续航用这支。 分工明确,绝不多余。 他简单说完,赶紧催促,快点,照片、照片。 钟应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照片。 和室已经放下了巨大的投影幕布,宁明志坐在轮椅里手足无法动弹,睁着眼睛都想看的照片,也就只剩沈聆的遗书了。 钟应垂下视线,打开了始终保持充电的手机相册,很快找出了悉的分类。 上面按照时间、所属人,标明得清楚。 他点开了1947年沈聆,就能在静子的帮助下,把那些小小照片,投放到宽阔清晰的屏幕上。 宁明志看不清,自然有徒弟们贴心的为他念诵。 师父,这是静笃先生写的记。 致心的声音柔和,出声讲述着钟应悉的内容。 沈聆最后的记,期盼着遗音雅社重聚。 他用的是竖排繁体,对于致心这样从小学习汉语、学习中文的本徒弟来说,读起来轻而易举。 宁明志的视线模糊了,耳朵却清明。 他受不到手脚的存在,仿佛躯体都被走了灵魂,只能受到眼眶止不住的泪水。 沈聆的最后一篇记,竟然惦记着雅韵,惦记着去美国的友人,都没有提及他半个字。 短短的纸页翻过,沈聆存在的痕迹并没有完全消失。 因为,在那篇记之后,是半份手稿,致心沉默的停了声音,而远山视线诧异。 钟先生,这是什么? 他不出声,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 钟应遥望投影屏,叹息说道:这是沈先生去世时,正在撰写的手稿。他还没能完成,就去世了。 那本份手稿,写的是载宁学派内门弟子能够一眼看出的谱录。 以汉字偏旁部首般记载的文字谱,混杂着他悉的指法,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,脑海里立刻就能回出十三弦筝奏响的旋律。 远山求证一般,低声问道:这手稿上写的曲谱,可是《黄泉》? 《黄泉》? 钟应勾起苦笑,眼前没能完成的手稿,是沈聆临终前想要再次更改的《猗兰》。 如果说,这首乐曲就是送沈先生亲赴黄泉的乐曲,那可真是没错。不过 钟应怜悯的看向远山,它叫《猗兰》,是沈聆先生从汉乐府曲谱中重新编制的新章,也是宁明志不断祈求我们奏响的乐曲。 求钟应、求樊成云、求林望归,求每一个来到本的中国人,不断重复的麻痹他痴心妄想的《猗兰》。 那是宁明志误以为的友谊,更是令沈聆痛彻心扉的古曲。 钟应盯着那半份手稿,慨道:《黄泉》倒是好名字,猗兰黄泉,恰如其分。 他轻松悠闲,远山却如遭雷劈。 眼前写成于1947年的手稿,每一段指法都与载宁学派秘而不宣的谱录一模一样。 师父说,那是本古代的神秘乐谱,那是神仙留下来的乐章 《黄泉》《天降》《坚》《御山》,曲曲皆是记载于《古事记》上,由载宁学派继承发扬! 可是,他以为的神秘乐谱,似乎并不是他以为的那样。 这如果是《猗兰》,那么 他还没能问出《天降》《坚》《御山》,旁边呼呼的低唤,打断了他纷的思绪。 年轻的弟子,转过视线,就能见到自己的师父瞪大了一双眼睛。 浑浊双眼不停泪,嘴颤抖张开,无声无息的呼唤他们的注意力,就像平时一样,说着:快念给我听! 远山收起一腔怀疑,恭敬的遵从师命。 师父,投影上是半份手稿,上面、上面写的是《猗兰》的指法 散托擘抹,挑勾剔打。 远山越是念出来,越是红了眼眶。 他跪在宁明志的轮椅旁,将这些竖排繁体的汉字看得清清楚楚,甚至能从他的音乐天赋里受到 这首乐曲,远比《黄泉》妙! 然而,如此妙的乐章,断在了最后一个歪曲颤抖的复杂摘指上,似乎书写之人忍耐着极大的痛苦,最终无法继续下去。 骤然力的笔锋,宛如一位琴家失去时倒下的身躯。 远山心口隐隐作痛,不能平静如常的对师父说:这手稿已经结束了。 他年纪轻,拜入载宁本家也不过十六年光景。 但他能从这样的手稿和师父小心翼翼收藏的乐谱之中,知晓曾经的往事。 师父心心念念的静笃。 是一位中国的旷世奇才,他为载宁学派研究了《古事记》的乐章,成为了载宁大师此生无法忘记的挚友。 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人。 也许是沉默寡言,对本传统音乐抱有尊敬的人。 也许是天资聪慧,能够从文字寥寥的书册里发现本音乐魅力的人。 现在,面对眼前最后半份手稿,最后颤抖消失的文字,他终于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先生。 这就是静笃。 这就是临终之前忍着病痛,一字一字写下遗音雅社最后的手稿,将腐朽身躯碾碎成墨迹的静笃。 旁边低声的呼,带着急促的催促。 然而,远山浑身颤抖,跪了许久才回应道:师父,已经没有了。 他泪如雨下,终于明白了指法古老独特的载宁学派,《黄泉》由何而来。 他也终于见到了一束微弱烛火,如何在遥远中国的战年代,燃烧掉全部灵魂,悄无声息的熄灭。 和室之中沉默寂静,载宁学派最后的秘密,在投影的照片之上昭然若揭。 宁明志蜷缩在轮椅里,眼睛不停转动,再无人响应他的命令。 唯独静子擦掉眼泪,低身长跪于钟应面前,轻声说道:钟先生,我会尽快的整理出所有遗音雅社的手稿,学文的录像,完整的送回清泠湖。 谢谢。钟应对于这位纯粹善良的女士,永远保持着。DxszXEdU.coM |